《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两年来,在灵活高效的贸易安排框架下,各成员国经贸往来愈活跃,合作愈顺畅,为亚太地区在2023年经济增速引领世界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可以预见接下来,在RCEP的助力下,15个成员国将拓宽相互之间经贸合作空间,提升互联互通水平。为此,国际商报特邀请专家通过分析RCEP实施两年来取得的成就来分享在多边贸易体制下促进经济共同发展的实践经验。
专家圆桌
袁波
商务部研究院亚洲所所长、研究员
宋微
北京外国语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贾中正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03
目前,全球贸易投资规则正在发生变化,双边、多边贸易规则日益成为WTO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补充,RCEP通过实践,将在哪些方面为形成新的全球贸易和规则体系分享自己的经验?
袁波
RCEP对最不发达成员不仅在开放承诺上给予其灵活的特殊差别待遇,还通过务实的经济技术合作加强能力建设,帮助其更好地适应服务投资、知识产权、竞争政策、电子商务等领域的高标准经贸规则,也有助于各方在WTO层面新规则谈判时形成更大的共识。此外,在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规则面临重构压力和多重挑战、稳定性可预期性不断下降的情况下,RCEP通过实施开放的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措施,引导企业积极使用区域累积的原产地规则降低贸易投资成本,为企业在RCEP区域内稳定生产经营和优化产供链布局提供了良好的制度性保障,而这些实践也将对全球层面的规则制订产生积极的影响。
宋微
RCEP旨在达成一个包容的、灵活的、互惠互利的自贸协定,意味着贸易自由化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丰富和发展了国际经贸合作体制机制内涵。
一是加大开放和互惠力度。RCEP协定成员在商品贸易领域将总体实现90%以上税目的零关税,在服务贸易和投资领域采取负面清单原则,相互的投资有更宽松的市场准入,区域内的经济实体会更加开放。
二是拓宽成员国准入范围。RCEP既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高收入国家,也包括中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等中等收入国家以及柬埔寨、老挝和缅甸等低收入国家,同时RCEP协议设立了特殊和差别待遇条款,并给予最不发达的东盟国家额外的灵活性。
贾中正
RCEP生效两年来,助力域内成员国拓展了经贸合作的宽度,深化了经贸合作的深度。它作为WTO多边贸易体制的重要补充之一,为进一步完善国际经贸规则提供了有益借鉴。
首先,整合域内规则形成合力。RCEP通过统一关税承诺、原产地规则、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其他贸易规则,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区域内各成员的27个贸易安排和44个投资协定,有效推动了多边贸易体系发展,为参与方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
其次,推行原产地累积规则。在确定产品原产地资格时,可将各RCEP成员国原材料累积计算,来满足最终出口产品的原产地标准,这降低了关税享惠门槛,有助于企业更好地在区域内进行产业布局,强化域内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截至2023年上半年,中国全国贸促系统RCEP原产地证书签发量与签证金额同比增长超过25%,显著高于同期国际贸易增速。
最后,强调包容发展。RCEP充分考虑各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给予最不发达国家特殊与差别待遇,最大限度兼顾了各方诉求,有助于促进域内包容均衡发展,使各方均能共享RCEP发展机遇。
04
如何看待国际经贸规则日益“碎片化”导致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如何将贸易一体化扩大到更多经济体,解决更多发展问题?
袁波
面对国际经贸规则日益“碎片化”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挑战,一方面更需要加强联合国、WTO等多边层面的合作,另一方面也需要积极推动各类自由贸易协定规则的兼容并蓄,促进协同发展,推动形成更加开放包容的国际经贸规则体系。比如,目前在亚太区域内,RCEP和CPTPP作为两大最具影响力的区域贸易协定,就可以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可以通过推动RCEP与CPTPP的相互衔接,促进区域规制融合,为区域贸易投资提供更有力的制度性保障,也能够为解决国际经贸规则领域的碎片化问题提供借鉴。
RCEP生效实施以来,区域成员不同程度都从中受惠,这也增加了RCEP对区外成员的吸引力。当前,RCEP成员也在积极探讨新成员的加入问题,比如中国香港地区已经正式提出希望加入RCEP,部分南亚国家也有积极的加入意向。各方需要尽快制订新成员加入程序,评估新成员加入可行性和利弊,稳步扩大RCEP的朋友圈,形成更加开放的区域一体化大市场,进一步放大协定的规模效应,而这也将能够带来更大的示范效应。
宋微
当前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经济全球化和自由贸易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主要发达国家正在将经贸问题地缘政治化和泛安全化,推出了很多针对产业链供应链的保护主义政策,对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经贸治理秩序造成巨大冲击。为此:
一是彰显RCEP的体制机制优势,吸纳区域内外其他经济体。坚持开放包容的准入标准,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国家一视同仁,保持条款的实用性和灵活性,同时突出RCEP的“发展”属性,尤其是对低收入国家额外予以政策上的优待,展示区域携手共同应对发展挑战的决心。
二是与其他经贸合作框架深入对接,发挥多线联动作用。加快推动RCEP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相互促进,实现双轮驱动的亚太地区合作。
贾中正
当前,国际经贸规则“碎片化”导致世界经济“碎片化”现象凸显。主要表现如下:
一方面,贸易限制措施激增,不同集团间裂痕加大。世界贸易组织(WTO)的数据显示,自贸易争端解决机制陷入困境以来,2013年至2017年全球平均每年出台约500项贸易限制措施,2020年这些限制措施增加到1500项,2022年又猛增至2800项,约是2019年的三倍。由于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被边缘化,目前已有29项国际贸易争端无法得到解决。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正式报告的“贸易关切问题”也从2016年的31个增加到2022年的130个。不同集团间的贸易和投资裂痕变的更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显示,乌克兰危机导致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尤其在政治上不一致的集团之间的增速放缓更明显。集团内贸易增长已从乌克兰危机前的2.2%降至1.7%,集团间贸易则从3%下降至-1.9%左右。激增的贸易壁垒等限制措施,正加剧世界经济碎片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脱钩断链”“去风险”加剧,扰乱全球供应链。
面对国际经贸规则与世界经济“碎片化”的冲击,越来越多的经济体通过“软联通”和“硬联通”的方式,将加入区域化经贸合作作为优先选项,共同应对经贸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总之,规则制度与市场渠道的软硬链接,可以助推越来越多的经济体加入区域经贸合作,为当前疲弱的国际经贸发展态势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