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活跃着越来越多中国投资者和建设者的身影。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日前刊文称,中国企业正在“全球南方”市场快速发展并赢得竞争优势。
京津冀首趟跨里海中欧班列(石家庄—巴库)从石家庄国际陆港鸣笛启程。这是石家庄国际陆港开拓的第18条国际线路,开启了京津冀地区积极参与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的新篇章。
在经历了去年经济放缓,202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仅有0.6%的不利状况下,秘鲁今年的经济明显有了好转。公开数据显示,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2.1%,第二季度预计增长2.5%。上半年,消费和投资在政府刺激经济的多项政策推动下呈现增长态势,一季度私人消费同比增长2.3%,达到472亿美元;总投资增长1.5%,达到128亿美元。支撑秘鲁经济的三大重要产业矿业、农业、旅游业上半年均有显著回升。秘鲁主要矿产包括铜、金、锌和银,在政府推出的矿业投资激励政策以及国际金属价格上调的影响下,秘鲁矿业产值一季度同比增长3.2%,达到62.8亿美元;第二季度预计增长3.5%。农业上半年增长2.8%,
近日,德国政府宣布将推动“南部氢能走廊”开发建设,这是目前欧洲规划建设的5条大型“氢能走廊”项目之一。根据规划,德国将通过专用管道,将在北非地区通过风能或太阳能生产的氢能经由意大利和奥地利输送至德国南部,以满足当地对氢能日益增长的需求。今年6月,德国政府还正式通过《氢能加速法案》,旨在加快氢能基础设施、进口及生产设施的建设步伐。
从北京到上海,意大利总理梅洛尼任内首次中国行,令其看到了意中经贸合作未来的更多可能。“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形势,意中应加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挥互补优势,加强经贸合作。拓展经贸、投资、人工智能等领域务实合作,创新合作模式,释放合作潜力,提升企业竞争力,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在出席中意企业家委员会第七次会议时,梅洛尼如是说。
海关总署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东盟继续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3.92万亿元,同比增长10.5%,占外贸总值的15.8%。其中,对东盟出口2.36万亿元,增长13.7%;自东盟进口1.56万亿元,增长5.9%。
7月1日,标志着欧盟与肯尼亚战略伙伴关系迈入新阶段的《欧盟-肯尼亚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正式生效,这不仅为双边经济合作注入了动力,也深化了欧盟与非洲国家的贸易伙伴关系,树立了非洲地区可持续贸易协定的新标杆。
2020年起至2024年上半年,东盟一直是中国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货物贸易规则更加清晰、优惠。然而,针对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合作的质疑声音却时有出现,如认为东盟发展会影响中国制造业的全球优势地位、美欧等经济体在东盟国家投资对中国产业形成竞争等。那么,如何看待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经贸未来?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视角予以看待。
马来西亚总理府7月28日发表声明称,马来西亚已致函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俄罗斯,申请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地处南亚的孟加拉国近日发生的动荡引发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外交部对此也有表态,相信孟方会予以妥善处理,维护国家安定团结。而就在前不久,孟总理哈西娜对中国进行了正式访问。其间,双方发表关于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签署政策交流、经贸投资、数字经济、检验检疫、医疗卫生、教育、媒体等领域多项双边合作文件。